
来源: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时间:2022-06-15 16:50:48
一、人物简介
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,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。
二、教育思想
(一)著作
朱熹一生编纂了很多教材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即对四书内容加入自己的理解,包括《论语集注》《孟子集注》《大学章句》《中庸章句》,也正是在朱熹的影响之下,宋朝之后,四书五经作为科举制的科考内容。
(二)教育的作用和目的
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观点,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下,提出“性即理”的观点。他受孟子影响,认为性具体包含“仁义礼智”。而王守仁则和他的观点相反,王守仁则是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出发,提出“心即理”,认为应该从心之内,而不是心之外去获得理。另外,朱熹还提出教育的作用是“变化气质”,把善性发挥出来。这与《大学》中三纲领的“明明德”的意思是一致的,要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。受孟子观点影响,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“明人伦”,即五伦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。
(三)教育阶段
朱熹认为,8岁-15岁为小学阶段,他认为小学应该学习具体的内容,要“教事”,强调让儿童学习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。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,这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知识,因此,针对大学阶段,要“教理”,探究事物的原理。
(四)道德教育
朱熹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去除外在的欲望。要实现这样的任务,则需要学习“三纲五常”,即董仲舒所提出的“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”“仁义礼智信”。那如何进行培养呢?第一立志,也正如孔子所说的“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”;第二居敬,要专心致志;第三存养,正如孟子所说的“存心养性”,要存养、扩充善性;第四省察,即不断反省自身,和《论语》的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理念不谋而合;第五力行,正合《论语》中的“力行近乎仁”。
(五)朱子读书法
朱熹这一生特别喜欢读书,因此对于读书有着自己的想法。他认为“为学之道,莫先于穷理;穷理之要,必在于读书”。朱熹对于读书的想法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了六条读书法。第一要循序渐进,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读书,他提出“未得乎前,则不敢求其后”,读书应当有一定的先后顺序。第二要熟读精思,要多读,多思考,不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朱熹认为,“读书无疑者,须教有疑;有疑者,却要无疑,到这里方是长进”。第三要虚心涵泳,读书不能先入为主,要虚心若谷,如若有不懂之处,则要反复咀嚼,细心玩味。第四要切记体察,通过实际行动看自身产生的变化。第五要着紧用力,抓紧一切时间学习。最后是居敬持志,即读书要集中注意,并要树立远大的志向。
注: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,版权为“中公教师网”所有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公教师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